自律神经失调/简易的穴道刺激/鼻渊
 2006-11-18 19:46:57 来自: 致 
互根不劳.无滞无咎.上疏玉枕,下通手阳明痞 
自律神经失调为万病之源 
  自律神经并不为我们本身意志所操控,而是自动地调节消化或血液循环、呼吸、排泄等全身功能的神经。自律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借这两种神经的相互抗衡,相互谐调,而达到全身机能的平衡。具体地说,交感神经紧张时,可促进心脏跳动,而使脉搏速度增加、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相反地,交感神经受抑制,副交感神经紧张时,心脏跳动变缓、脉搏减少、血管扩张、血液循环不佳、血压降低。我们在饭后,唾液、胃液的分泌会自然活泼,胃的消化活动旺盛,因为神经会适应不同的状况,有效驱动各器官正常运行。 
  那么,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时,又会如何呢? 
  受这些神经支配的心脏、胃、肠、血管及其他器官的活动,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我们的身体便会出现各种症状。我们所谓的自律神经失调症,就是指这些情况。 
  全身器官都布满了自律神经。若一混乱,体内便会出现各种症状。以下,就体内各不同部位与自律神经失调症有关连的症状,做一探讨。 
  ①全身的症状:倦怠感、疲劳感、发热、肥胖、消瘦、手脚发冷等。 
  ②精神方面的症状:不安、紧张、焦虑、丧失意识、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③肌肉或神经方面的症状:头重、头痛、肩膀酸痛、腰痛、手脚发麻等。 
  ④循环器官方面的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脉搏不规律、手脚发冷、高血压、浮肿等。 
  ⑤呼吸器官方面的症状:气喘、咳嗽、打嗝等。 
  ⑥胃肠方面的症状:食欲不振、腹痛、下痢、便秘、胃有重压等(自律神经失调也易引起胃溃疡)。 
  ⑦皮肤方面的症状:多汗症、无汗症、特应性皮肤炎、圆形脱发等。 
  ⑧泌尿、生殖器方面的症状:尿频、夜尿、阳萎、生理不顺、更年期障碍等。 
  ⑨耳、鼻、口方面的症状:目眩、耳鸣、神经性鼻炎、流鼻血、唾液分泌异常等。 
  以上的自律神经失调症症状,只是概略提一下,若一一列举,则有很多很多。 
  “身心症”也是和自律神经失调大有关系的疾病。身心症会危及全身。例如,最近常成为话题的过敏性肠胃综合症、眼睛疲劳、心脏神经症等,都是典型的身心症。 
  总之,被冠上“现代病”的疾病中,大半都和这种自律神经失调或多或少有关连。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2007-04-15 21:36:28 致 简易的穴道刺激 
  首先,先从代表性的穴道刺激法开始介绍。 
  ★指压 
  在家庭中进行的穴道刺激中,使用普遍的是指压。指压最主要是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或食指、中指。利用指腹部分按压是其诀窍。因为这样,可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致疲倦。 
  因慢性病等因素而导致身体衰弱时,一般仅予以轻压,这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是促进器官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刺激法。神经亢奋、有强痛时,则予以重压,这称为“泻法”,此乃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虽然统称“指压”,实际操作时,应视疾病、症状而有不同指法。压的时间是每压3-5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部位重复3-5次。注意指压时要配合独特的呼吸法,基本要领是:指压时呼气,停压时吸气。 
  ★按摩 
  认为按摩是一种搓揉身体的刺激方法的人也许很多。可是,真正的按摩,五指并用,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其中,所谓“压”的手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指压。 
  一般来说,捶或用力压的是泻法,应用于神经痛等疼痛厉害时使用。轻轻搓、揉等是补法,用于手脚发麻等,按摩时间为5-15分钟以内。 
  ★灸术 
  灸术,是利用艾草给予皮肤热刺激。基本上,灸术是种补法,自古以来便被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家中进行灸术时,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并将它捻成细长状。然后在其尖端部分,2-3厘米处摘下,制成大约是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以少许的水弄湿皮肤,在穴道上放置上述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上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此法是在发热之后拿掉艾草,故称为“知热灸”。 
  由于灸发热后,会留下痕迹,所以有许多人不喜欢。如果这样,可使用“间接灸(温灸)”。此法是在皮肤上放置大蒜、姜、盐、味精等,再在其上燃烧艾草。依使用材料之不同,可称为蒜灸、姜灸、盐灸等等。 
  这种热刺激十分缓和,不会有留下痕迹之虞。市面上已有卖间接灸的商品,所以可利用这些商品。 
  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 删除  2007-04-22 19:25:51 致 鼻 渊(含急、慢性鼻窦炎) 
鼻渊是指以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流臭秽浊涕,长湿不干,涓涓如水泉,既可由鼻前孔流出,也可从鼻后腔流人咽部,经口而出为特征的病证。古称“脑漏”、“脑砂”、“脑崩”、“脑渊”。 
内疗辨治 
实 证 
风寒伏郁型鼻渊 
[病因] 多是外感风寒以后,寒邪在表久不解而邪气入肺,肺开窍于鼻,肺寒则津液不收,寒则气逆,津失输布,故而鼻塞流清涕,稀薄如水。日久不解则化热,甚则转为黄脓臭涕。 
[症状] 以初起鼻塞流清涕,数日后转为浊涕或白或黄为证候特征。或伴有头痛头胀,其痛胀遇寒更甚,舌苔白或黄,脉浮紧或数。 
[治法] 疏散风寒,宣肺通窍。 
[主方] 苍耳子散加味。(索取此方) 
肺经风热型鼻渊 
[病因] 多由风热外邪袭表,肺失宣利,肺气通于鼻,肺经风热上乘,热毒壅盛,熏蒸鼻窍,故而鼻流浊涕或腥臭脓涕。 
[症状] 以眉额和眼眶下压痛,鼻流浊涕或黄脓涕,腥臭气秽,粘稠不易擤出为证候特征。伴有鼻塞不通,嗅觉不灵,头昏脑胀,发热重而恶寒轻,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方] 银翘辛夷汤加味。(索取此方) 
胆腑郁热型鼻渊 
[病因] 多由外感风寒郁久不解,化热内传少阳,或感风热怫郁不除,或因平素喜嗜辛辣,从阳化火等遂致足少阳胆经郁热、胆热上升,熏蒸清窍,则鼻流浊涕。 
[症状] 以鼻流黄浊臭涕,粘滞不畅,两侧头痛而胀,口苦咽干,胸胁苦满为证候特征。伴有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食,舌苔薄黄,脉弦而数。 
[治法] 清泄胆腑郁热。 
[主方] 取渊汤加味。(索取此方) 
脾胃湿热型鼻渊 
[病因] 多由平素过食辛辣,酒醴肥甘,脾胃湿热内生;或因外感六淫之邪,化热人里,与中焦之湿相结合,湿热蕴阻蒸腾,循经上熏鼻窍,故产生鼻流黄臭浊涕,鼻頞胀痛。 
[症状] 以鼻流黄浊臭涕,如脓如髓,淋沥不断,鼻頞胀痛,身重体倦,饮食不香为证候特征。伴有嗳气呕恶,口甜或口臭,午后发热,舌苔黄厚腻,脉象滑数有力。 
[治法] 清化湿热。 
[主方] 星夏汤加味。(索取此方) 
虚 证 
肺气虚寒型鼻渊 
[病因] 多由肺气虚弱之体,或肺气虚,感受风寒之邪诱发而得;或由急性实证渗流日久,外邪已去,漏泄过多,肺气大伤,转变而来。肺气虚寒,虚衰之阳气不能上透于鼻窍与脑。 
[症状] 以清涕长流不止,不臭而腥,鼻痒,易患感冒为证候特征。伴有头晕目眩,精神疲乏,嗅觉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无力。 
[治法] 温补肺气。 
[主方] 温肺止流丹加味。(索取此方) 
肾阴亏虚型鼻渊 
[病因] 多由鼻渊之实证,病程迁延,长久不愈,浊涕长流,阴液暗耗,金水不能相生,终致肾阴亏损所致。 
[症状] 以鼻流浊涕,无腥臭味,夜间盗汗,腰膝酸软,手足心热为证候特征。伴有头晕耳鸣,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 滋补肾阴,佐降虚火。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鼻内常流青黄浊涕,挟有腥味,病名“鼻渊”,俗称“脑漏”。内因胆经之热上移,外因风寒凝郁而成,用苍耳子汤送服奇授藿香丸(索取此方),或用辛夷荆芥散。本证日久,亦能致虚,当斟补气,不可一味辛散。 
防治宜忌 
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防止有害气体吸人,保持空气湿润。适当休息,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以免诱发或加重鼻渊。戒除烟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加强营养,多饮开水,保持二便通畅。时常清洁鼻腔,去除积留的涕液,可做低头、侧头运动,以利窦内液体排出。 
> 删除  2008-04-15 21:24:22 致 地黄属玄参科植物,是我国著名的一味中药,产量大,质量佳。明朝年间的河南武涉、泌阳、温县一带称为“怀庆府”,因而,这一带所栽培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历史上称为“四大怀药”。李时珍谓“今人惟以怀地黄为上”。怀地黄喜生长在肥沃的沙质土壤中。每年初春栽种,秋季根长成挖出,除去芦头和须根,洗净,称“鲜地黄”。形似白薯,外皮橘黄色,平滑,断面菊花心。 
传统的炮制方法有三:将鲜地黄放在火坑上缓缓焙至八成干,变灰黑色,柔软成团,称干地黄,习称生地。生地——凉血清热,又能活血散血。 
取干地黄同黄酒或少浸泡,蒸至酒或水吸尽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然后切片晒干,通称熟地黄。 
取干地黄片炒至发泡鼓起,称生地炭。 
地黄可以做成药膳,生地黄粥。清肝,凉血,明目,还有地黄治伤之说。《神农本草经》始称:“地黄,疗折跌绝经。”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生地治堕坠踠折。”“能消瘀血。” 
传说古时一人过桥坠马,右臂脱臼,当即昏迷不知痛苦,左右急召医者,乃以药封肿胀处,过了一夜, 早晨疼痛已止。其药正是生地所熬之膏。由此可见,古人以生地用于骨伤已有较长历史。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写了一首有关地黄的诗: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诗中描写的是灾荒之年断炊的农民,采挖地黄卖给富人喂马以度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