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玉龙歌(杨氏注解)

玉龙歌(杨氏注解)

 《针灸大成》 > 卷三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医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伛者立伸偻者起,从此名扬天下知。

凡患伛者,补曲池,泻人中;患偻者,补风池,泻绝骨。

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实时苏醒免灾危。

顶门即顖会也,禁针,灸五壮。百会先补后泻,灸七壮,艾如麦大。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

上星穴流涕并不闻香臭者,泻俱得气补。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瘥,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神庭入三分,先补后泻。印堂入一分,沿皮透左右攒竹,大哭效,不哭难。急惊泻,慢惊补。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实时安。

承浆宜泻,风府针不可深。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泻,灸十一壮。合谷穴针至劳宫,灸二七壮。

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喎左泻右依师正,喎右泻左莫令斜。

灸地仓之艾,如绿豆,针向颊车,颊车之针,向透地仓。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攒竹宜泻,头维入一分,沿皮透两额角,疼泻,眩晕补。

两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睛明针五分,后略向鼻中,鱼尾针透鱼腰。太阳即童子髎,俱禁灸。如虚肿不宜去血。

眼痛忽然血贯睛,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血出,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血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用芦叶或竹叶,搐入鼻内,出血为妙,不愈再针合谷。

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

委中禁灸,四畔紫脉上皆可出血,弱者慎之。

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

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

居髎灸则筋缩。

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

俱先补后泻。二市者,风市、阴市也。

髋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

膝关在膝盖下,犊鼻内,横针透膝眼。

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

即三阴交也。

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

外昆仑针透内吕细(太溪)。

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实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

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夸,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爪。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元来真气聚,补多泻少应其中。

此二穴针二寸效,乃五脏真气所聚之处,倘或体弱针晕,补足三里。

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

背缝二穴,在背肩端骨下,直腋缝尖,针二寸,灸七壮。

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

尺泽宜泻不灸。

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争气血旺,若向肩髃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康。

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先补后泻,不灸。如大便不通,泻之即通。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脾家之症最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间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

间使透针支沟,如脾寒可灸。

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寻。

二白四穴,在掌后,去横纹四寸,两穴相对,一穴在大筋内,一穴大筋外,针五分,取穴用稻心从项后围至结喉,取草折齐,当掌中大指虎口纹,双围转两筋头,点到掌后臂草尽处是,即间使后一寸,郄门穴也。灸二七壮,针宜泻,如不愈,灸骑竹马。

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手臂红肿连腕疼,液门穴内用针明,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

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

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中冲禁灸,惊风灸之。

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刺入三分不着艾,金针用后自平和。

时行疟疾最难禁 (付行痤疾最难禁..???(后溪穴的临床运用)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ZYJZ201108111.html )... ,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实时轻。

热泻寒补。

牙疼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间要得传,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

乳蛾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实时安稳免灾危。

三棱针刺之。

如今瘾疹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天井二穴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

宜泻七壮。

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

列缺刺透太渊,担穴也。

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宜泻灸。

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便康。

惊恐补,虚烦泻,针五分,不灸。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

大、小骨空不针,俱灸七壮,吹之。

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

刺沿皮向后三分。

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

针俱沿皮三分,灸二七壮。

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邅迍。

多灸不泻。

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寻。

灸方效。

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针沿皮向外。

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

更加脐下气海两旁效。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瘥。

多补少泻,灸。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针复溜入三分,沿皮向骨下一寸。

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

针口用油,不闭其孔。

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诸经具载三毛处,不遇师传隔万山。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

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

不定穴即痛处。

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痛不禁,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

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仔细观,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

非高手毋轻下针。

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安然。

气海先补后泻。

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始得真。

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肾气冲心得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

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因虚败不能安,中极补多宜泻少,灼艾还须着意看。

赤泻,白补。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

伤寒过经尤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

期门先补后泻。

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瘥,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多灸宜补。

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

穴法深浅在指中,治病须臾显妙功,劝君要治诸般疾,何不当初记玉龙。

後溪穴

筆者自今年上半年起,就覺得像是坐骨神經痛、自右腿後側至腳底都酸痲,心想可能是電腦桌坐久了所產生的疑難雜症。先是看骨科,吃藥後無效。再看中醫,經拔罐、推拿、針灸起初做後感到輕鬆,之後依然如故,可能需要長時間不斷治療才能見效,但該診所由一中醫大學針灸碩士執診頗有名氣。就診的男女,老、中、青都有;男性以勞工朋友居多,女性以家庭主婦及老阿嬤較多,因大家都有,勞動過度或年老體衰腰酸背痛的毛病,只要有健保卡,花一百元掛號費,即可有病看病、無病也能享受專業的推拿、按摩與熱敷等舒解身心,所以每天門庭若市。不過,治療一次需要半天的時間(醫生僅一人針灸費時,推拿師傅雖多但病床設備不夠需要等)也無法持續下去。再看西醫,由腦神經外科經核子共振攝影檢查,發現脊椎骨有彎曲,吃藥後時好時壞,一直拖到上個月,竟慢慢嚴重起來了、眼睛也模糊了,雖然換了椅墊與坐椅仍無法改善,真是坐立不安,只有躺下才能慢慢舒緩,但躺久了也不舒服,一經坐下就酸痛難耐。正不知道如何是好之際,感謝我的牧師送來一篇名為「後溪穴的功效」的影印文章,並附有手的穴道圖片教我試試看,經照說明操作後發覺果然靈驗!不但酸痛麻木能漸漸舒緩,並能到達沒有酸痛的感覺,而且視覺也舒服(但要按時經常做,並不費時),真是神奇,使你不得不佩服我們先民的智慧!茲將該文摘編於下與您分享;
  

後溪穴的位置與作用

後溪穴是小腸經上的一個穴,把手握拳,掌指關節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這個穴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椎。臨床上,頸椎出了問題,腰椎出了問題,眼睛出了問題,都要用到這個穴,效果非常明顯。它可以調整長期伏案或在電腦前學習和工作對身體帶來的一切不良影響,只要堅持,百用百靈。
如何操作與堅持
用這個穴位非常簡單,而且容易堅持。我們坐在桌子旁,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
試想,當我們坐在電腦旁閱讀檔案的時候,手是怎麼放的?肯定是一手不離滑鼠,一手仍在鍵盤上吧?保持這個姿勢不動,人都變僵了。這時,不妨靈活一點,把雙手握拳,將後溪穴抵在桌沿,鍵盤、或坐椅的扶手上,來回滾動,揉一揉,每次刺激三到五分鐘,每個小時刺激一次就足夠了。這是毫不耽誤時間的,因為這時候,眼睛想看什麼還是可以看什麼,不耽誤。
可以感覺到的效果
大家可以試一下,堅持一天這樣做下來,肯定到了下班的時候腰不會酸、脖子不會累、眼睛也會感覺到舒緩。每天堅持這樣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頸椎輕鬆挺直,同時,你會發現眼睛也比以前好使用了。每隔一個小時提醒自己揉動一下後溪穴。不管忙到什麼程度,我想這麼一點時間還是能抽出來的吧?何況每小時只需要短短的三分鐘,為了拯救我們的健康就試試罷!


出處: 後溪穴的功效 - kerith的網誌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F100169877/2431459#ixzz1nUPZPNub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挑针疗法

针挑疗法

    (胃脘痛、腹痛、胸胁痛、腰痛、肩凝痛、落枕、坐骨神经痛、痔疮、疳积、急性结膜炎、痤疮、淋巴结结核、癫痫)

    针挑疗法是在机体一定的腧穴部位上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拨出一些纤维来治疗各种疾病的简易外治疗法。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郭右陶排除一切干扰,不怕被同行讥笑,把民间挑、刮、放血等治疗痧胀的方法加以总结,写成了《痧胀玉衡》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使用针挑法、针刺法。清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因为见到民间很多治疗方法效果甚佳,也排除一切困难,对民间各种外治疗法收集和整理,写了《理瀹骈文》一书,介绍了不少民间挑治法。

    【操作方法】

    操作前首先要选择针挑点。针挑点是针挑疗法的刺激点,简称“挑点”或“针挑穴点”。它是针挑法在人体施术的具体位置,是针挑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固定针挑点和非固定针挑点两类。前者又分经穴针挑点、分区折算针挑点、头皮针挑点;后者分皮肤异点、异感点、颗粒点、结节点、脉络点。目前常用的针挑法有如下几种:

    一、挑刮法

    先在预定的体表上压刮皮肤,使之充血,透露出隐伏着的痧斑,然后改用挑法,把痧斑挑破出血。

    二、钳痧法

    与挑刮法相似。不同的是挑刮法是先用刮法使皮肤充血透痧,再加挑痧;而钳痧法则是采用钳拧法使皮肤充血透痧。钳痧的手势是以右手的中、食指构成一个蟹钳形状,蘸些盐水或开水,对准要钳的皮肤顺序而钳,一拉一放,反复几次,皮肤局部便有充血发瘀现象,热毒越重,皮色越易瘀黑。非属痧斑热毒重症则不易发瘀。

    三、捉慓蛇法

    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捉拿(或用右手拳尖压刮)患者肌肉丰满的部位(常在上臂内侧、胸大肌、背胛区),如立即隆起一条蛇形样物者,即称傈蛇。如是傈蛇症,被捉拿处可出现索状如蛇的凸起,应瞬即改用钳痧的手势钳捉这条“蛇头”,把它拉起来,拉起到一定程度时再让它从手钳中滑脱,从蛇头钳捉至蛇尾(先露者为头,后露者为尾),如此捉拿几次,直至被钳处的傈蛇再试验不再隆起为止。如此,一处一处部位按顺序捉拿完毕。这种方法叫做“捉傈蛇法”。

    四、挑点法

    是对准身体的一个挑点的中心,作快速进针,快速挑破皮肤,不加摇摆牵位动作的一种挑法。又是多种挑法中用以破皮开口的常用方法。

    五、挑筋法

    选好针挑点进行消毒,用细针持针法持细长而足够硬度的针(缝衣针或特制的挑针均可),将针尖放在挑点中心处,以慢进针法进针。当针尖穿过皮肤后,可放松左手食指的压力,右手同时把针尖翘高一点,提高针体作左右摇摆的动作,把挑起的表皮拉断。因为开始一两针挑的是表皮,纤维短小,很容易断裂,只作为破皮开口之用。挑开口后,便可挑出一些稍具粘性的皮内纤维(注意,不是皮下纤维),挑一条拔出一条,一针一针地往下挑,直至把针口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

    六、挑络放血法

    此法所挑的部位是体表的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如颞浅静脉额支刺激群之类。针挑的原则是:以“挑”为主,以“摇”为辅。即开始第一针穿皮要稍多一些(但又不要太多),摇摆到一定时间(约1分钟)之后,用力把皮肤挑断。再用碎针挑法(边挑边向四周拨)挑到一定深度让血管渗出或流出一些血液。也有不用摇摆的,如挑耳背络脉,只用挑点的方法在脉络上进行挑治放血。在挑络过程中,定点一般选在血管分叉的地方,每点距离约一横指。脉络明显充血或搏动者,应从远端挑到近端;如果脉络不显露,按摩拍打后,仍难以定出血管位置时,则应从近端顺序挑到远端,这样血管会随着挑摇的刺激而逐渐显露出来的。若是挑“红筋”(五脏六腑有病,如属热性者,都可在眼部相应位置出现“红筋”或“蓝根”)、“蛇气”(指在体表上出现的一条红线,也称“红丝”。此条红线向上伸张,发展迅猛,局部多有红肿压痛,起点多在原发性感染病灶处,其走向不按络脉的径路而行,但与经脉行径相似(临床所见与现代医学的继发性淋巴管炎相似)时,应先挑“蛇头”(即其发展的前端),以挫其势。

    七、挑羊毛疔法

    对羊毛疔(毛孔凹陷,周边有一红圈,红圈多有一缺口,压

    之褪色,点中的毫毛竖立挺直,有如钉子钉在皮孔上;如果把毛之褪色,点中的毫毛竖立挺直,有如钉子钉在皮孔上;如果化乇轻轻拔起,毛的根部常有一条粘性似羊毛状的细丝同时被拔引出来),局部消毒后用中、小号的缝衣针作针具,用针尖轻轻横斜刺入挑点的毛囊根部,注意不要过浅过深,最好刚刚刺中毛囊,用柔力挑起毛根,这时毛根随针而起,毛囊便会伴有一条带有粘性的线样物随之而出,这条线状物便是俗称的“羊毛”了。如果一次未成功,可如法再施之。如果挑不出毛丝样物,也不要强求,但要在毛根处多挑几下,作破坏性的挑刺,挤出毒血,方能奏效。如果有多粒毛疔,应尽量顺序挑完。一次未挑完,可分次进行。

    八、截根法

    选用较粗的缝衣针或特制的圆利针(分针柄和针体两部分,犹如锥子),定点消毒后,术者左手拇、食指张开,固定患者要挑部位,右手握针柄或缝衣针的三分之一处,针尖对准挑点的中心,用挑筋法从浅到深,把皮内或皮下筋膜的纤维(根)挑起,并用小刀割断或用力挑断。挑割留下的残端让它缩回去,不必拔出。如此往下挑割至无挑为止。针口可以大一些,挑毕,消毒针口,用纱布敷贴保护。

    九、挑挤法

    此法操作简单,即用针挑破皮层后,再加上挤压即可。面部危险三角区上的炎性病灶禁止使用挑挤法,以免迫毒入脑。

    十、挑脂(湿)法

    现以挑手的“疳积点”(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近掌心处指节腹面的正中)为例进行介绍。

    1.选好挑点、消毒。

    2.押手。因为挑湿要挑到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所以,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好请一位助手帮忙。方法是: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者要挑的手指,并以左手的拇指头分别向着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

    3.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点,用“挑点法”的动作迅速挑

    开皮层,进入皮下。这时,皮下的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边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露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

    4.取出脂肪小体后,针口涂上红汞,用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以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要放松,否则会立即出血。

    5.术后嘱患者(或家属)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

    十一、挑提法

    定点挑点消毒,视挑点部位的皮肤(即粗细厚薄等情况)选取一枚长短粗细适宜的圆利针(一般提法用力较大,所以手术针宜粗长一些)。用慢针针法进针,多穿一些皮肤,刺入皮下,以便挑提用力时皮层不易被拉断撕裂。穿皮后即可进行挑提,一提一放,从低到高,逐渐加重力量,每点大约提3~20分钟不等,不用挑断皮。挑毕出针,把针口整复,消毒和保护伤口。

    十二、挑拉法

    挑拉法与挑提法相似,挑提是垂直用力向上提,而挑拉则是斜着用力向一侧拉,牵拉的方向与病位相反。

    十三、挑摆法

    选点消毒后,用巾钳(固定消毒布巾的固巾钳)或粗针一次多穿一些皮,挑起来,作有节奏的不断摇摆,每分钟摇摆40-80次,好象扯着皮肤按摩一样。摇摆幅度视身体各部分皮肤的松紧程度而定,皮肤松的摇摆幅度可大些,皮肤紧的摇摆幅度要小一些,每次摇摆10~30分钟不等。摆力分强、中、弱三种,视患者病情而施。挑完出针后按常规处理伤口。

    十四、挑罐法

    按病情需要先进行某一种挑法,挑后以针口为中心,加拔一火罐(火罐的大小及吸拔时间长短视病情和部位而定)。起罐后,把血迹抹净,常规消毒皮肤和针口。

    十五、挑药法

    又名挑提法。按病情确定挑法,挑毕,视病情取一些药物敷贴在针口上,以加强其作用。放药后用胶布固定,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嘱患者定时来复诊换药。

    十六、挑灸法

    先按病情需要进行针挑,挑毕,再在针口上放一如绿豆大小的艾炷,点燃作灸。灸至痛甚时,即可压灭其火,不必烧尽其艾炷(应灸多少壮视病情而定)。灸后不必搽药,包扎好针口即可。

    十七、机挑法

    是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一种挑治法。自1958年正式用于临床,至今已研制过5种型号的针挑机,各有其特点,这里不详述。

    【主治病症】

    针挑疗法可以治疗内外、妇、儿和五官科的多种病症。它不仅对功能性疾病有效,而且对某些细菌性炎症和实质性肿物也有一定的消炎散结作用。

    一、胃脘痛

    一般取肝俞、脾俞、胆俞、三焦俞、足三里等穴,临床上应辨证取穴,采用挑筋法,其次用挑摆法。每l~3日挑一次,5~ lo次为一疗程。

    二、腹痛

    针挑治疗腹痛,不论急性慢性,取点以阿是穴为主,手法则按中医辨证法,分明虚实而施治。虚者补之,以细针轻挑筋,实者泻之,以粗针放血重摆,或加拔罐。如疼痛向腰骶放射者,加挑背腰部压痛点;如属感暑痧胀、绞肠痧症,则应在脐周用。“钳痧法”治疗,灵活结合。对一般的腹痛症,可用针挑机治疗。急性腹痛,以愈为度,不计其数;慢性腹痛则每1~3日一次,每日挑l~3点,10次为一疗程。

    三、胸胁痛

    取阿是穴,酌情配以期门、肝俞、肺俞、膈俞、身柱、脾俞、膻中等穴。以挑摆法为主。疗效不显著时,可改用挑筋法。挑治数次无效者,应注意检查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四、腰痛

    取腰部阿是穴(疼痛部位)进行针挑。寒湿者,加腰阳关;湿热者,加委中;肾虚者,加肾俞、命门;闪挫瘀凝者,加上唇系带结节。寒湿腰痛用挑摆法取出纤维为主,可挑后加灸;湿热腰痛者用截根法,后加拔罐出血;肾虚腰痛者可用挑摆法、挑筋法为主,挑后加灸或加贴药;闪挫瘀凝腰痛以大针深挑,挑后加拨罐拔出瘀血,并把上唇系带的结节挑刮干净。急性腰痛者每日挑一次,1~5次为一疗程;慢性腰痛者,一二日挑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7~10天,未愈者可进行第二疗程。

    五、肩凝症(肩周炎)

    主要选用阿是穴,用挑提法,急性期可加用挑罐法;慢性期可加挑灸法或挑筋法。每1~3日挑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六、落枕

    选用阿是穴,用挑提法或挑摆法。每日挑一次,一般一次贝效,两三次而愈。

    七、坐骨神经痛

    可取肾俞、大肠俞、腰俞、腰阳关、秩边、殷门、委中、殍山、阳陵泉、绝骨等穴。常用挑提法、挑拉法和挑摆法。劳伤移瘀者,挑后加拔罐;虚寒久痹者,加挑药法或挑灸法。如疼痛自上向下,则先挑其下。反之,先挑其上。初挑每日一次,挑完全部神经通路后,间隔3~5日挑一次,6~10次为一疗程。

    八、痔疮

    在腰骶部寻找皮肤异点(微红色或粉白色,稍隆起如针帽大小),未能找到皮肤异点时,可在气海俞、大肠俞或上髎、中髎、下髎穴挑治,或取长强穴旁开1寸处。用挑筋法、挑提法。炎症期宜用截根法。本法对单纯性内痔疗效较佳。2~4次为一疗程,病复发可再如前法进行挑治。

    内痔便血者,坐位取大肠俞穴,穴位表皮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挑破表皮,向内深刺,可挑出白色纤维样物。患者仅感微痛,不易出血,挑后以酒精棉球消毒,贴上胶布即可。一次挑一侧穴位,3~5天后再挑另一侧穴位,一般挑二次即可。针挑时注意选准穴位和局部皮肤消毒,以防感染。针挑后三日内不参加体力劳动。此法孕妇忌用,以免流产。

    九、疳积

    取四缝点和疳积点(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近掌心处指节的腹面正中)为主,前者用挑药法,后者用挑湿(脂)法。注意辨证用药。

    十、急性结膜炎

    初起者急将耳向前折卷,挑耳尖之上方,以出血为度。严重者加用太阳、大椎、攒竹。一般每日1次,每次挑2~3点,病重者可每日挑2~3次,左眼病挑左侧,右眼病挑右侧。

    十一、痤疮

    又称粉刺。让患者伏椅背上,撩起其后衣,充分暴露背部。用手掌在背脊两侧第1~12胸椎的两旁各开0.5~3寸摩擦数次,然后寻找反应点。此点类似丘疹,稍突起于皮肤,呈灰白色或棕褐色、暗红色、浅红色,压之色不褪。对此点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其两侧,右手持三棱针,挑破表皮,使点翻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挤出少量血液,然后用酒精棉球覆盖伤口,胶布固定。每次挑一两个反应点,5~7天挑一次。一般挑3~8次愈。

    十二、颈淋巴结结核

    取八髎,髎间进行挑治。可分组进行,如双上髎、双上髎间、双次髎、双次髎间……。或找取背部红色疹点以及鸠尾穴挑治。

    十三、癫痫

    取长强穴膳5分、1寸、1.5寸处三穴,挑皮下组织,每周挑治1次,3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病人最好取卧位,以防晕针。

    2.消毒必须严格,挑治后3~5天内局部不用水洗,以防伤口感染。

    3.挑治后有热痛感,当日不宜做重活,注意休息。

    4.不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治疗期间应根据病情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6.如属挑脂、挑灸、挑药者,最好嘱其顶起来复查伤口。

 
陶针疗法

    (小儿夜啼、伤暑、中暑、中风、急惊风、慢惊风、感冒、目赤肿痛、胁痛、腹痛、腰痛、痹证、泄泻、耳痛、痄腮、口眼喁斜、牙痛、咽喉肿痛、呕吐、疝气、尿闭、虚劳、哮喘、痈肿疔疮、小儿麻痹、百日咳、遗尿)

    陶针疗法是用陶片或瓷片为针具,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浅刺以治病的方法。陶针源于古代的砭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清代人鲍相璈敖在《验方新编》中也有用陶针和瓷针治疗瘴毒、痧毒等病的记载。直至目前,陶针疗法还在我国一些地区流传,如广西柳州、南宁等地的民众仍用此法治病。

    陶针针刺比较表浅,与皮肤针作用相似,只是刺激了经络的皮部和络脉,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节而起治疗作用。

    【操作方法】

    1.将陶瓷片冲洗干净,用刀背击破,使成锋利的陶片针。针锋分粗、中、细三类。使用前在开水中煮沸30分钟,或用75%酒精浸泡1小时,或蒸30分钟。总之,预先要进行严密的消毒。

    2.根据疾病性质确定浅刺部位。

    3.根据疾病需要,选择针具。一般治疗以中等锋芒者为宜。如重刺、放血可选用锋芒锐利的,治小儿疾病用细锋芒的。

    4.对要针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5.根据疾病性质选用下列刺激方法:

    点刺,单刺一点。

    排刺,依横线成排点刺。

    行刺,依纵线成行点刺。

    环刺,依封闭曲线环行点刺。

    丛刺,三五成丛集簇点刺。

    散刺,以一点为中心,分别向外放散点刺,或在一个面上散开点刺。

    集中刺,将刺激面向中心部缩小。

    扩散刺,将刺激面向周围扩大。

    6.根据疾病性质,选用下列刺激类别:重刺,手法较重,冲击力大,适用于急性病,如实热证、痧证等。

    轻刺,手法较轻,冲击力小,适用于慢性病、虚寒证。

    中刺,又称本刺,是介于轻刺和重刺之间的手法。适用于一般病证。

    放血刺,重刺,刺入皮肤,刺破小血管,适用于实热证。

    挑疳刺,刺破四缝穴皮肤,以能挤出黄色或乳白色液体为度,适用于小儿疳积。

    【主治病症】

    一、小儿夜啼

    刺发旋、主脊行、项棱、手十甲等处。

    二、伤暑、中暑

    刺太阳、发旋、两唇、主脊行、夹脊行、远脊行、手十甲、手十尖、足十甲(取足小趾甲根部)、膝弯等处。

    三、中风

    刺发旋、眉心、主脊行、夹脊行、远脊行、手十尖等处。

    四、急、慢惊风

    刺发旋、眉心、鼻端、口角、夹脐行、主脊行、夹脊行、肘弯、手尖等处。

    五、感冒

    刺前额行、眉心、太阳、主脊行、项棱、夹脊行、肩胛环等处。

    六、目赤肿痛

    刺额角棱、眉心、眉弓、太阳、主脊行(刺颈椎段)、手十甲等处。

    七、痛经

    刺前额行、太阳、夹脊行、两侧棱等处。

    八、胁痛

    刺耳周、胁行、夹脊行(刺腰椎段),足两侧棱(取外侧棱)等处。

    九、腹痛

    刺脐行、夹脐行、谷线、手十甲等处。

    十、腰痛

    刺主脊行(刺腰椎段)、夹脊行(刺腰椎段)、足六关(取股关节)等处。

    十一、痹证

    刺夹脊行、远脊行、主脊行、手六棱、手六关、足六棱、足六关等处。

    十二、泄泻

    刺耳周(取耳廓背部进行散刺)、脐行、脐环、夹脊行、手两前棱等处。

    十三、耳痛

    刺耳周、夹脊行、足十甲等处。

    十四、痄腮

    刺耳周、颌线、主脊行、项棱、手六关等处。

    十五、口眼喁斜

    刺口角、太阳等处。

    十六、牙痛

    刺颌线、主脊行(刺颈椎段)、项棱、夹脊行等处。

    十七、咽喉肿痛

    刺项侧、项棱、夹脊行、肩棱、手十甲等处。

    十八、呕吐

    刺脐行(取胸部刺激点)、乳行、谷线、夹脊行、足两前棱等处。

    十九、疝气

    刺脐行、腹沟行、夹脊行(取腰椎段)、足两侧棱(取内侧棱)、足十甲等处。

    二十、尿闭

    刺水线、腹沟行、夹脊行、足两外棱、足十甲等处。

    二十一、虚劳、哮喘

    刺主脊行、肩胛环、手十甲等处。

    二十二、痈肿疔疽

    刺主脊行、手六关等处。

    二十三、小儿麻痹

    刺主脊行、肩棱、肩胛环、手两前棱、足两前棱和两后棱、足六关等处。

    二十四、百日咳

    刺项棱、夹脊行、肩胛环、手两前棱、四缝等处。

    二十五、遗尿

    刺夹脊行(取腰椎段)、手十甲、足两侧棱等处。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将陶针冲洗干净,最好进行消毒。治疗的局部最好也用酒精消毒,以免感染。

    2.根据具体病情和每个患者的耐受能力,采用合适的刺激方法和刺激强度。

    3.对局部皮肤过敏、皮肤溃疡和皮肤病等的患者,不宜用陶针行刺。

    4.用此法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其他疗法;这样收效更快。

        
  乄
 
  六
 
 
  棱
 
两后棱
 
 
在上臂之尺侧,自肩关节至肘关节排刺lO~
15针,分内外二行:   
内后棱——在屈侧;外后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
 
 
 
两侧棱
 
在上臂部前后两棱之中间,自肩关节至肘关
节排刺10~15针,分内外二行:
内侧棱——在屈侧;外侧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手六关
  在肩、肘、腕关节部作环刺一圈,痈疽取肘
  关节,痄腮取腕关节,其他局部病取患处关
 
  痹症,历节风,痈疽,
  痄腮
 
  肘弯
 
在肘弯部静脉,重刺放血
 
霍乱,干霍乱,疔疮,
急惊风
四缝
在次、中、无名小指、四指掌中节,重刺挤
出黄水
 
疳积,百日咳
 
手十甲
 
在手十指甲根部,亦可取指甲角。虚劳取手
拇指甲根或甲角,胁痛取无名指甲根,干霍
乱取食指甲根点刺或全刺
中暑,虚劳,哮喘,胁
痛,干霍乱,腹痛,遗
尿,齿痛,眼红肿,喉
痛,小儿夜啼,疳积
手十尖
在手十指之尖端,重刺出血
伤暑,中风,干霍乱,
急惊风
 
 

 
两前棱
自股关节至踝关节,挟膝盖两棱线,纵列行
刺15-20针。在内侧的称内前棱,在外侧的
称外前棱。视病情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呕吐,腹痛,小
儿瘫痪
 

 

两后棱
 
 
自股关节至踝关节,过膝弯中点为外后棱,
在外后棱与内侧棱间为内后棱,纵列两行,
行刺15~20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尿闭,小儿瘫

 
 
 
两侧棱
过屈膝两侧纹,自股关节至踝关节纵列行刺
15-20针。在内侧的称内侧棱,在外侧的称
外侧棱。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胁痛,疝气,遗
尿,耳痛,痛经
足六关
两上肢股、膝、踝关节共6处,膝踝关节作
环刺,股关节作半环形针刺
痹症,腰痛,历节风,
小儿瘫痪
膝弯
在膝腘部静脉上,重刺放血
中暑,霍乱,干霍乱,
疔疮
足十甲
 
在足十指爪甲根部,亦可取爪甲角处,点刺
或全刺
中暑,伤暑,干霍乱,
疝气,尿闭,耳痛,慢
惊风
足十尖
在足十趾尖端,重刺出血
中风
 
 
        陶针刺激部位见表1—1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发旋

 

 

 

 

在头顶部头发旋窝之中心。若发旋不明者,可取百会穴代替;若有双旋者,可以在两发旋上分别施治。各种刺激法如下:

点刺——在发旋处单刺1针

丛刺——取发旋刺一针,前、后、左、右各1针,如梅花形,共5针

散刺——以发旋为中心,如星形向四周散刺

集中刺——由发旋周围一横指处向中心集

中针刺

扩散刺——由发旋处向四周2~3横指部扩

散针刺

 

 

 

 

 

伤暑,中风,干霍乱,

小儿夜啼,急惊风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前额行

  以前发迹与眉堂的中点(即1.5分处)为基

  点,在前额横列排刺5~7针

 

  感冒,痛经

  额角棱 

  由眉角至发角纵列于侧额部,行刺5针

  眼红痛

  眉心

在两眉头之中央,点刺1针

感冒,中暑,中风,眼

红痛,急慢惊风

眉方

在眉上,取眉头、眉腰、眉尾进行点刺

眼红痛

太阳

在眉棱角后侧至曲隅部横列排刺3~5针

感冒,中暑,眼红痛,

痛经

鼻端

在鼻端准头之正中,点刺1针

小儿急慢惊风

翼根

在鼻翼根与面部相接处,左右各点刺1针

小儿慢惊风

 

两唇

 

唇即承浆穴,点刺l针 或排刺3-5针;下

中暑,伤暑,中风,急

惊风

  口角

  在两口吻角处,各点刺1针

  小儿惊风,颜面抽

  搐,口眼歪斜

  耳周

  环绕耳廓周围成一封闭曲线,环刺10针

  胁痛,泄泻,耳痛,痄

  腮

  颌线

  在颊部,沿上下颌骨排刺5针

  齿痛,痄腮

  颈侧

  在喉部喉结两侧行刺5~7针

  哮喘,喉痛

  脐行

 

 

  即胸腹正中线。由胸骨切迹起至耻骨上际行

  刺20针;视病情需要可全刺或分段选刺

 

  泄泻,霍乱,疝气,痛

  经,腹痛(取腹部刺

  激点),呕吐(取胸部

  刺激点)

  夹脐行

  在脐行和乳行之间。针刺数与分段选刺原则

  均同脐行

  泄泻,腹痛,小儿夜

  啼,慢惊风

  乳行

  通过乳头的纵线。针刺数与分段选刺原则均

  同脐行

 

  呕吐

  脐环

  距脐孔2~3横指处,环刺成一封闭曲线

  霍乱

  谷线

  以胸骨剑突之尖端和脐孔之中点为基点,横

  列排刺7~9针

 

  呕吐,腹痛

  水线  交

  以脐孔和耻骨上缘之中点为基点,横列排刺

  7~9针

 

  尿闭

  胁行

  在侧胸部。自腋窝过第11肋端下至与脐孔

  相平处,纵列行刺10针

 

  胁痛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腹沟行

  在腹股沟处,排刺5针

  疝气,尿闭

 

 

  主脊行

 

 

 

 

  自第1颈椎下至尾椎、纵列行刺29针,每椎1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刺(每一刺激

点均在棘突下)

 

  感冒,中暑,伤暑,中

  风,虚劳,哮喘,痹

  症,腰痛,历节风,干

  霍乱,齿痛,眼红肿,

  疔疮,痈疽,痄腮,小

  儿夜啼,急、慢惊风,

  小儿瘫痪

 

  项棱

 

  颈椎两侧纵列各一行,刺7针

  感冒,哮喘,齿痛,眼

  红痛,喉痛,痄腮,小

  儿夜啼,百日咳

 

 

 

 

  夹脊行

 

 

 

 

 

  自胸椎至骶椎两侧各一行,当脊椎横突之外

方,纵列行刺22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



  感冒,中暑,伤暑,中

  风,虚劳,痹症,腰

  痛,胁痛,历节风,泄

  泻,呕吐,霍乱,腹

  痛,疝气,尿闭,遗

  尿,齿痛,耳痛,喉

  痛,痛经,小儿夜啼,

  百日咳,慢惊风,小

  儿瘫痪

  远脊行

 

  自胸椎至骶椎约二横指处,纵列行刺22针,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刺

  中暑,伤暑,中风,痹

  症,腰痛,历节风,小

  儿瘫痪

  肩棱

  自颈部和肩部连界处肩端排刺5~7针

  喉痛,痈疽,小儿瘫

  痪

 

 

 

  肩胛环

 

 

 

  以膏肓穴为核心,包括两肩胛骨在内,作一

  椭圆形,刺激法如下:

  散刺——以膏肓穴(肩胛核心)为中心作星

  形刺

  集中刺——自距一横指处向膏肓穴集中刺

  扩散刺——自膏肓穴向周围2~3横指处扩

  散刺

  刺环——沿椭圆线进行针刺

 

 

 

  感冒,虚劳,哮喘,百

  日咳,小儿瘫痪

 

 

  骶鞍

  在骶骨部作一马鞍形环状曲线,可从尾骨端

  向上作散刺或作集中刺或扩散刺

 

 

 

 

  手

 

两前棱

 

在上臂之桡侧,自肩关节至肘关节排刺10~

15针,分内外二行:

内前棱——在屈侧;外前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泄泻,齿痛,百

日咳,小儿瘫痪

 

  六

 

 

  棱

 

两后棱

 

 

在上臂之尺侧,自肩关节至肘关节排刺lO~

15针,分内外二行:   

内后棱——在屈侧;外后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

 

 

 

两侧棱

 

在上臂部前后两棱之中间,自肩关节至肘关

节排刺10~15针,分内外二行:

内侧棱——在屈侧;外侧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手六关

  在肩、肘、腕关节部作环刺一圈,痈疽取肘

  关节,痄腮取腕关节,其他局部病取患处关

 

  痹症,历节风,痈疽,

  痄腮

 

  肘弯

 

在肘弯部静脉,重刺放血

 

霍乱,干霍乱,疔疮,

急惊风

四缝

在次、中、无名小指、四指掌中节,重刺挤

出黄水

 

疳积,百日咳

 

手十甲

 

在手十指甲根部,亦可取指甲角。虚劳取手

拇指甲根或甲角,胁痛取无名指甲根,干霍

乱取食指甲根点刺或全刺

中暑,虚劳,哮喘,胁

痛,干霍乱,腹痛,遗

尿,齿痛,眼红肿,喉

痛,小儿夜啼,疳积

手十尖

在手十指之尖端,重刺出血

伤暑,中风,干霍乱,

急惊风

 

 



 

两前棱

自股关节至踝关节,挟膝盖两棱线,纵列行

刺15-20针。在内侧的称内前棱,在外侧的

称外前棱。视病情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呕吐,腹痛,小

儿瘫痪

 



 



两后棱

 

 

自股关节至踝关节,过膝弯中点为外后棱,

在外后棱与内侧棱间为内后棱,纵列两行,

行刺15~20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尿闭,小儿瘫



 

 

 

两侧棱

过屈膝两侧纹,自股关节至踝关节纵列行刺

15-20针。在内侧的称内侧棱,在外侧的称

外侧棱。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胁痛,疝气,遗

尿,耳痛,痛经

足六关

两上肢股、膝、踝关节共6处,膝踝关节作

环刺,股关节作半环形针刺

痹症,腰痛,历节风,

小儿瘫痪

膝弯

在膝腘部静脉上,重刺放血

中暑,霍乱,干霍乱,

疔疮

足十甲

 

在足十指爪甲根部,亦可取爪甲角处,点刺

或全刺

中暑,伤暑,干霍乱,

疝气,尿闭,耳痛,慢

惊风

足十尖

在足十趾尖端,重刺出血

中风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

12款中医偏方 让你轻松治疗痔疮与痔疮禁忌食物

12款中医偏方 让你轻松治疗痔疮

中医治疗痔疮,则是针对引起该病的风、热、湿、燥等原因进行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益气活血等办法。  

痔疮是肛肠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病,约占肛肠疾患中的87.25%。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痔疮,但年龄越大得痔疮的几率就越大。西医对痔疮采取内服药、外用药及手术治疗等方法。中医治疗痔疮,则是针对引起该病的风、热、湿、燥等原因进行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益气活血等办法。无明显症状的单纯性痔疮,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或只采用保守方法治疗,以达到减轻患者疼痛,预防痔核的脱垂,消除痔核的炎症,减少痔核流血的目的。中医外治痔疮的常用方剂如下:

一、熏洗法

方一

原料:芒硝150克,明矾15克。

制用法:将上药打碎置盆中,加入2000毫升开水将药冲化。患者坐在盆上,先用热气熏蒸肛门,待水温下降后,再用药水洗涤患处并坐浴到盆中,直至水凉为止,每日熏洗2—3次。

功效:主治外痔。

方二

原料:马齿苋、甘草、五倍子、防风各10克,枳壳、侧柏叶、当归各12克,芒硝30克,川芎15克,红花6克。

制用法:将除芒硝外的上述各味药研为细末,装入小布袋中备用。使用时将药袋和芒硝放入盆中,加入开水2500毫升,浸泡30分钟。然后患者坐浴熏洗患处20分钟。此方每天1剂,每剂熏洗2次,早晚各1次。第二次使用此药液时,只需将药液加温即可。患处经熏洗后,应涂上少量马应龙痔疮膏。此法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炎性混合痔、嵌顿痔、血栓痔等。

方三

原料:地骨皮60克,升麻9克,桃仁12克,槐花60克,地榆60克,野菊花30克,败酱草30克,五倍子30克。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后去除药渣,趁热熏洗肛门数十分钟,每日2—3次,可连续使用1周。

功效:可治疗各种类型的外痔。

方四

原料:皮硝30克、艾叶30克、莲蓬壳4只。

制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后倒入盆中,先熏后洗,每日熏洗2次。此药液可反复使用2天。此法可连续使用数日。

功效:主治内外痔。

方五

原料: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荆芥各50克。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后,去除药渣。用此药水熏洗患处或坐浴。每日熏洗1—2次。

二、敷贴法

方一
'
原料:儿茶15克,炙轻粉7.5克,龙骨10克,冰片5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然后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功效:主治患痔疮时间短且无肛瘘的患者。

方二

原料:煅田螺30克,煅咸橄榄核30克,冰片1.5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敷于患处。

方三

原料:冰片、大黄、黄柏各等份。

制用法:将上药混合后研成细末(冰片后下),装在密闭的瓶中。用时,取出适量药粉,加水调成糊状涂于肛门,再用纱布敷在肛门上,并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换药2—3次。换药前可用温水或1∶1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或清洗肛门。

功效:治疗各种痔疮。

方四

原料:云南白药适量。

制用法:先用温水将肛门及肛周洗净,然后取适量白酒与适量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敷于病变处,每天2次。

功效:治疗各种痔疮。

痔疮禁忌食物

  辣椒
  性热,味辛,痔疮患者切忌多食久食。《药性考》中认为辣椒多食动火,并告诫:“久食发痔。”

  胡椒
  为性燥、味辛大热之调味品。明·李时珍认为它“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本草备要》也认为“多食发疮痔”。《本草经疏》也强调,“痔漏诸证,切勿轻饵,慎之慎之”。《随息居饮食谱》还明确指出:“血证痔患皆忌之。”

  生姜
  最为常用的辛温调味食品,因其辛辣助火,故痔疮之人法当忌食。《本草纲目》中还说:“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所以,患有痔疮者非但不宜多食久食生姜,更忌和白酒一同服食。

  莼菜
  根据前人经验,患有痔疮者,应忌食之。如《千金·食治》中指出:“莼菜,多食动痔病。”《本经逢原》也记载:“莼性味滑,常食发气,患痔漏皆不可食。”

  芥菜
  俗称雪里蕻。性温,味辛,民间视之为“发物”。《本草衍义》就说它“多食动风”。《本草纲目》也有告诫:“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发人痔疮。”已患痔疾者,理当忌食之。

  白酒
  俗称烧酒。凡患有痔疮疾患者,无论内痔外痔,切忌多饮烈性白酒。明·李时珍曾说:“烧酒,纯阳毒物也,与火同性。”并说“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本草衍义补遗》中也认为,经常饮酒之人,病深即发内痔。烧酒辛辣有毒,痔疮之人,切勿服用。

  雉肉
  又称野鸡肉。根据前人经验,野鸡肉也属发物。如唐·孟诜曾说:“雉肉在九月至十一月稍有补,他月则发五痔。”《随息居饮食谱》也说:“多食损人,发痔”,《饮食须知》还认为:“同菌蕈木耳食,发五痔,立下血。”患有痔疮之人,应当忌之。

  此外,痔疮患者还应忌吃花椒、大蒜、茴香、桂皮、砂仁、荜拨、食茱萸等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

Whitney Houston - I will always love you - Grammy 1994

I Will Always Love You -- BodyGuard

Whitney Houston - I Look To You

方草尋源--陳香沁胃

方草尋源--陳香沁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