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挑疗法
    (胃脘痛、腹痛、胸胁痛、腰痛、肩凝痛、落枕、坐骨神经痛、痔疮、疳积、急性结膜炎、痤疮、淋巴结结核、癫痫)
    针挑疗法是在机体一定的腧穴部位上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拨出一些纤维来治疗各种疾病的简易外治疗法。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郭右陶排除一切干扰,不怕被同行讥笑,把民间挑、刮、放血等治疗痧胀的方法加以总结,写成了《痧胀玉衡》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使用针挑法、针刺法。清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因为见到民间很多治疗方法效果甚佳,也排除一切困难,对民间各种外治疗法收集和整理,写了《理瀹骈文》一书,介绍了不少民间挑治法。
    【操作方法】
    操作前首先要选择针挑点。针挑点是针挑疗法的刺激点,简称“挑点”或“针挑穴点”。它是针挑法在人体施术的具体位置,是针挑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固定针挑点和非固定针挑点两类。前者又分经穴针挑点、分区折算针挑点、头皮针挑点;后者分皮肤异点、异感点、颗粒点、结节点、脉络点。目前常用的针挑法有如下几种:
    一、挑刮法
    先在预定的体表上压刮皮肤,使之充血,透露出隐伏着的痧斑,然后改用挑法,把痧斑挑破出血。
    二、钳痧法
    与挑刮法相似。不同的是挑刮法是先用刮法使皮肤充血透痧,再加挑痧;而钳痧法则是采用钳拧法使皮肤充血透痧。钳痧的手势是以右手的中、食指构成一个蟹钳形状,蘸些盐水或开水,对准要钳的皮肤顺序而钳,一拉一放,反复几次,皮肤局部便有充血发瘀现象,热毒越重,皮色越易瘀黑。非属痧斑热毒重症则不易发瘀。
    三、捉慓蛇法
    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捉拿(或用右手拳尖压刮)患者肌肉丰满的部位(常在上臂内侧、胸大肌、背胛区),如立即隆起一条蛇形样物者,即称傈蛇。如是傈蛇症,被捉拿处可出现索状如蛇的凸起,应瞬即改用钳痧的手势钳捉这条“蛇头”,把它拉起来,拉起到一定程度时再让它从手钳中滑脱,从蛇头钳捉至蛇尾(先露者为头,后露者为尾),如此捉拿几次,直至被钳处的傈蛇再试验不再隆起为止。如此,一处一处部位按顺序捉拿完毕。这种方法叫做“捉傈蛇法”。
    四、挑点法
    是对准身体的一个挑点的中心,作快速进针,快速挑破皮肤,不加摇摆牵位动作的一种挑法。又是多种挑法中用以破皮开口的常用方法。
    五、挑筋法
    选好针挑点进行消毒,用细针持针法持细长而足够硬度的针(缝衣针或特制的挑针均可),将针尖放在挑点中心处,以慢进针法进针。当针尖穿过皮肤后,可放松左手食指的压力,右手同时把针尖翘高一点,提高针体作左右摇摆的动作,把挑起的表皮拉断。因为开始一两针挑的是表皮,纤维短小,很容易断裂,只作为破皮开口之用。挑开口后,便可挑出一些稍具粘性的皮内纤维(注意,不是皮下纤维),挑一条拔出一条,一针一针地往下挑,直至把针口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
    六、挑络放血法
    此法所挑的部位是体表的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如颞浅静脉额支刺激群之类。针挑的原则是:以“挑”为主,以“摇”为辅。即开始第一针穿皮要稍多一些(但又不要太多),摇摆到一定时间(约1分钟)之后,用力把皮肤挑断。再用碎针挑法(边挑边向四周拨)挑到一定深度让血管渗出或流出一些血液。也有不用摇摆的,如挑耳背络脉,只用挑点的方法在脉络上进行挑治放血。在挑络过程中,定点一般选在血管分叉的地方,每点距离约一横指。脉络明显充血或搏动者,应从远端挑到近端;如果脉络不显露,按摩拍打后,仍难以定出血管位置时,则应从近端顺序挑到远端,这样血管会随着挑摇的刺激而逐渐显露出来的。若是挑“红筋”(五脏六腑有病,如属热性者,都可在眼部相应位置出现“红筋”或“蓝根”)、“蛇气”(指在体表上出现的一条红线,也称“红丝”。此条红线向上伸张,发展迅猛,局部多有红肿压痛,起点多在原发性感染病灶处,其走向不按络脉的径路而行,但与经脉行径相似(临床所见与现代医学的继发性淋巴管炎相似)时,应先挑“蛇头”(即其发展的前端),以挫其势。
    七、挑羊毛疔法
    对羊毛疔(毛孔凹陷,周边有一红圈,红圈多有一缺口,压
    之褪色,点中的毫毛竖立挺直,有如钉子钉在皮孔上;如果把毛之褪色,点中的毫毛竖立挺直,有如钉子钉在皮孔上;如果化乇轻轻拔起,毛的根部常有一条粘性似羊毛状的细丝同时被拔引出来),局部消毒后用中、小号的缝衣针作针具,用针尖轻轻横斜刺入挑点的毛囊根部,注意不要过浅过深,最好刚刚刺中毛囊,用柔力挑起毛根,这时毛根随针而起,毛囊便会伴有一条带有粘性的线样物随之而出,这条线状物便是俗称的“羊毛”了。如果一次未成功,可如法再施之。如果挑不出毛丝样物,也不要强求,但要在毛根处多挑几下,作破坏性的挑刺,挤出毒血,方能奏效。如果有多粒毛疔,应尽量顺序挑完。一次未挑完,可分次进行。
    八、截根法
    选用较粗的缝衣针或特制的圆利针(分针柄和针体两部分,犹如锥子),定点消毒后,术者左手拇、食指张开,固定患者要挑部位,右手握针柄或缝衣针的三分之一处,针尖对准挑点的中心,用挑筋法从浅到深,把皮内或皮下筋膜的纤维(根)挑起,并用小刀割断或用力挑断。挑割留下的残端让它缩回去,不必拔出。如此往下挑割至无挑为止。针口可以大一些,挑毕,消毒针口,用纱布敷贴保护。
    九、挑挤法
    此法操作简单,即用针挑破皮层后,再加上挤压即可。面部危险三角区上的炎性病灶禁止使用挑挤法,以免迫毒入脑。
    十、挑脂(湿)法
    现以挑手的“疳积点”(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近掌心处指节腹面的正中)为例进行介绍。
    1.选好挑点、消毒。
    2.押手。因为挑湿要挑到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所以,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好请一位助手帮忙。方法是: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者要挑的手指,并以左手的拇指头分别向着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
    3.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点,用“挑点法”的动作迅速挑
    开皮层,进入皮下。这时,皮下的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边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露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
    4.取出脂肪小体后,针口涂上红汞,用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以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要放松,否则会立即出血。
    5.术后嘱患者(或家属)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
    十一、挑提法
    定点挑点消毒,视挑点部位的皮肤(即粗细厚薄等情况)选取一枚长短粗细适宜的圆利针(一般提法用力较大,所以手术针宜粗长一些)。用慢针针法进针,多穿一些皮肤,刺入皮下,以便挑提用力时皮层不易被拉断撕裂。穿皮后即可进行挑提,一提一放,从低到高,逐渐加重力量,每点大约提3~20分钟不等,不用挑断皮。挑毕出针,把针口整复,消毒和保护伤口。
    十二、挑拉法
    挑拉法与挑提法相似,挑提是垂直用力向上提,而挑拉则是斜着用力向一侧拉,牵拉的方向与病位相反。
    十三、挑摆法
    选点消毒后,用巾钳(固定消毒布巾的固巾钳)或粗针一次多穿一些皮,挑起来,作有节奏的不断摇摆,每分钟摇摆40-80次,好象扯着皮肤按摩一样。摇摆幅度视身体各部分皮肤的松紧程度而定,皮肤松的摇摆幅度可大些,皮肤紧的摇摆幅度要小一些,每次摇摆10~30分钟不等。摆力分强、中、弱三种,视患者病情而施。挑完出针后按常规处理伤口。
    十四、挑罐法
    按病情需要先进行某一种挑法,挑后以针口为中心,加拔一火罐(火罐的大小及吸拔时间长短视病情和部位而定)。起罐后,把血迹抹净,常规消毒皮肤和针口。
    十五、挑药法
    又名挑提法。按病情确定挑法,挑毕,视病情取一些药物敷贴在针口上,以加强其作用。放药后用胶布固定,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嘱患者定时来复诊换药。
    十六、挑灸法
    先按病情需要进行针挑,挑毕,再在针口上放一如绿豆大小的艾炷,点燃作灸。灸至痛甚时,即可压灭其火,不必烧尽其艾炷(应灸多少壮视病情而定)。灸后不必搽药,包扎好针口即可。
    十七、机挑法
    是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一种挑治法。自1958年正式用于临床,至今已研制过5种型号的针挑机,各有其特点,这里不详述。
    【主治病症】
    针挑疗法可以治疗内外、妇、儿和五官科的多种病症。它不仅对功能性疾病有效,而且对某些细菌性炎症和实质性肿物也有一定的消炎散结作用。
    一、胃脘痛
    一般取肝俞、脾俞、胆俞、三焦俞、足三里等穴,临床上应辨证取穴,采用挑筋法,其次用挑摆法。每l~3日挑一次,5~ lo次为一疗程。
    二、腹痛
    针挑治疗腹痛,不论急性慢性,取点以阿是穴为主,手法则按中医辨证法,分明虚实而施治。虚者补之,以细针轻挑筋,实者泻之,以粗针放血重摆,或加拔罐。如疼痛向腰骶放射者,加挑背腰部压痛点;如属感暑痧胀、绞肠痧症,则应在脐周用。“钳痧法”治疗,灵活结合。对一般的腹痛症,可用针挑机治疗。急性腹痛,以愈为度,不计其数;慢性腹痛则每1~3日一次,每日挑l~3点,10次为一疗程。
    三、胸胁痛
    取阿是穴,酌情配以期门、肝俞、肺俞、膈俞、身柱、脾俞、膻中等穴。以挑摆法为主。疗效不显著时,可改用挑筋法。挑治数次无效者,应注意检查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四、腰痛
    取腰部阿是穴(疼痛部位)进行针挑。寒湿者,加腰阳关;湿热者,加委中;肾虚者,加肾俞、命门;闪挫瘀凝者,加上唇系带结节。寒湿腰痛用挑摆法取出纤维为主,可挑后加灸;湿热腰痛者用截根法,后加拔罐出血;肾虚腰痛者可用挑摆法、挑筋法为主,挑后加灸或加贴药;闪挫瘀凝腰痛以大针深挑,挑后加拨罐拔出瘀血,并把上唇系带的结节挑刮干净。急性腰痛者每日挑一次,1~5次为一疗程;慢性腰痛者,一二日挑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7~10天,未愈者可进行第二疗程。
    五、肩凝症(肩周炎)
    主要选用阿是穴,用挑提法,急性期可加用挑罐法;慢性期可加挑灸法或挑筋法。每1~3日挑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六、落枕
    选用阿是穴,用挑提法或挑摆法。每日挑一次,一般一次贝效,两三次而愈。
    七、坐骨神经痛
    可取肾俞、大肠俞、腰俞、腰阳关、秩边、殷门、委中、殍山、阳陵泉、绝骨等穴。常用挑提法、挑拉法和挑摆法。劳伤移瘀者,挑后加拔罐;虚寒久痹者,加挑药法或挑灸法。如疼痛自上向下,则先挑其下。反之,先挑其上。初挑每日一次,挑完全部神经通路后,间隔3~5日挑一次,6~10次为一疗程。
    八、痔疮
    在腰骶部寻找皮肤异点(微红色或粉白色,稍隆起如针帽大小),未能找到皮肤异点时,可在气海俞、大肠俞或上髎、中髎、下髎穴挑治,或取长强穴旁开1寸处。用挑筋法、挑提法。炎症期宜用截根法。本法对单纯性内痔疗效较佳。2~4次为一疗程,病复发可再如前法进行挑治。
    内痔便血者,坐位取大肠俞穴,穴位表皮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挑破表皮,向内深刺,可挑出白色纤维样物。患者仅感微痛,不易出血,挑后以酒精棉球消毒,贴上胶布即可。一次挑一侧穴位,3~5天后再挑另一侧穴位,一般挑二次即可。针挑时注意选准穴位和局部皮肤消毒,以防感染。针挑后三日内不参加体力劳动。此法孕妇忌用,以免流产。
    九、疳积
    取四缝点和疳积点(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近掌心处指节的腹面正中)为主,前者用挑药法,后者用挑湿(脂)法。注意辨证用药。
    十、急性结膜炎
    初起者急将耳向前折卷,挑耳尖之上方,以出血为度。严重者加用太阳、大椎、攒竹。一般每日1次,每次挑2~3点,病重者可每日挑2~3次,左眼病挑左侧,右眼病挑右侧。
    十一、痤疮
    又称粉刺。让患者伏椅背上,撩起其后衣,充分暴露背部。用手掌在背脊两侧第1~12胸椎的两旁各开0.5~3寸摩擦数次,然后寻找反应点。此点类似丘疹,稍突起于皮肤,呈灰白色或棕褐色、暗红色、浅红色,压之色不褪。对此点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其两侧,右手持三棱针,挑破表皮,使点翻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挤出少量血液,然后用酒精棉球覆盖伤口,胶布固定。每次挑一两个反应点,5~7天挑一次。一般挑3~8次愈。
    十二、颈淋巴结结核
    取八髎,髎间进行挑治。可分组进行,如双上髎、双上髎间、双次髎、双次髎间……。或找取背部红色疹点以及鸠尾穴挑治。
    十三、癫痫
    取长强穴膳5分、1寸、1.5寸处三穴,挑皮下组织,每周挑治1次,3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病人最好取卧位,以防晕针。
    2.消毒必须严格,挑治后3~5天内局部不用水洗,以防伤口感染。
    3.挑治后有热痛感,当日不宜做重活,注意休息。
    4.不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治疗期间应根据病情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6.如属挑脂、挑灸、挑药者,最好嘱其顶起来复查伤口。
 
陶针疗法
    (小儿夜啼、伤暑、中暑、中风、急惊风、慢惊风、感冒、目赤肿痛、胁痛、腹痛、腰痛、痹证、泄泻、耳痛、痄腮、口眼喁斜、牙痛、咽喉肿痛、呕吐、疝气、尿闭、虚劳、哮喘、痈肿疔疮、小儿麻痹、百日咳、遗尿)
    陶针疗法是用陶片或瓷片为针具,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浅刺以治病的方法。陶针源于古代的砭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清代人鲍相璈敖在《验方新编》中也有用陶针和瓷针治疗瘴毒、痧毒等病的记载。直至目前,陶针疗法还在我国一些地区流传,如广西柳州、南宁等地的民众仍用此法治病。
    陶针针刺比较表浅,与皮肤针作用相似,只是刺激了经络的皮部和络脉,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节而起治疗作用。
    【操作方法】
    1.将陶瓷片冲洗干净,用刀背击破,使成锋利的陶片针。针锋分粗、中、细三类。使用前在开水中煮沸30分钟,或用75%酒精浸泡1小时,或蒸30分钟。总之,预先要进行严密的消毒。
    2.根据疾病性质确定浅刺部位。
    3.根据疾病需要,选择针具。一般治疗以中等锋芒者为宜。如重刺、放血可选用锋芒锐利的,治小儿疾病用细锋芒的。
    4.对要针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5.根据疾病性质选用下列刺激方法:
    点刺,单刺一点。
    排刺,依横线成排点刺。
    行刺,依纵线成行点刺。
    环刺,依封闭曲线环行点刺。
    丛刺,三五成丛集簇点刺。
    散刺,以一点为中心,分别向外放散点刺,或在一个面上散开点刺。
    集中刺,将刺激面向中心部缩小。
    扩散刺,将刺激面向周围扩大。
    6.根据疾病性质,选用下列刺激类别:重刺,手法较重,冲击力大,适用于急性病,如实热证、痧证等。
    轻刺,手法较轻,冲击力小,适用于慢性病、虚寒证。
    中刺,又称本刺,是介于轻刺和重刺之间的手法。适用于一般病证。
    放血刺,重刺,刺入皮肤,刺破小血管,适用于实热证。
    挑疳刺,刺破四缝穴皮肤,以能挤出黄色或乳白色液体为度,适用于小儿疳积。
    【主治病症】
    一、小儿夜啼
    刺发旋、主脊行、项棱、手十甲等处。
    二、伤暑、中暑
    刺太阳、发旋、两唇、主脊行、夹脊行、远脊行、手十甲、手十尖、足十甲(取足小趾甲根部)、膝弯等处。
    三、中风
    刺发旋、眉心、主脊行、夹脊行、远脊行、手十尖等处。
    四、急、慢惊风
    刺发旋、眉心、鼻端、口角、夹脐行、主脊行、夹脊行、肘弯、手尖等处。
    五、感冒
    刺前额行、眉心、太阳、主脊行、项棱、夹脊行、肩胛环等处。
    六、目赤肿痛
    刺额角棱、眉心、眉弓、太阳、主脊行(刺颈椎段)、手十甲等处。
    七、痛经
    刺前额行、太阳、夹脊行、两侧棱等处。
    八、胁痛
    刺耳周、胁行、夹脊行(刺腰椎段),足两侧棱(取外侧棱)等处。
    九、腹痛
    刺脐行、夹脐行、谷线、手十甲等处。
    十、腰痛
    刺主脊行(刺腰椎段)、夹脊行(刺腰椎段)、足六关(取股关节)等处。
    十一、痹证
    刺夹脊行、远脊行、主脊行、手六棱、手六关、足六棱、足六关等处。
    十二、泄泻
    刺耳周(取耳廓背部进行散刺)、脐行、脐环、夹脊行、手两前棱等处。
    十三、耳痛
    刺耳周、夹脊行、足十甲等处。
    十四、痄腮
    刺耳周、颌线、主脊行、项棱、手六关等处。
    十五、口眼喁斜
    刺口角、太阳等处。
    十六、牙痛
    刺颌线、主脊行(刺颈椎段)、项棱、夹脊行等处。
    十七、咽喉肿痛
    刺项侧、项棱、夹脊行、肩棱、手十甲等处。
    十八、呕吐
    刺脐行(取胸部刺激点)、乳行、谷线、夹脊行、足两前棱等处。
    十九、疝气
    刺脐行、腹沟行、夹脊行(取腰椎段)、足两侧棱(取内侧棱)、足十甲等处。
    二十、尿闭
    刺水线、腹沟行、夹脊行、足两外棱、足十甲等处。
    二十一、虚劳、哮喘
    刺主脊行、肩胛环、手十甲等处。
    二十二、痈肿疔疽
    刺主脊行、手六关等处。
    二十三、小儿麻痹
    刺主脊行、肩棱、肩胛环、手两前棱、足两前棱和两后棱、足六关等处。
    二十四、百日咳
    刺项棱、夹脊行、肩胛环、手两前棱、四缝等处。
    二十五、遗尿
    刺夹脊行(取腰椎段)、手十甲、足两侧棱等处。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将陶针冲洗干净,最好进行消毒。治疗的局部最好也用酒精消毒,以免感染。
    2.根据具体病情和每个患者的耐受能力,采用合适的刺激方法和刺激强度。
    3.对局部皮肤过敏、皮肤溃疡和皮肤病等的患者,不宜用陶针行刺。
    4.用此法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其他疗法;这样收效更快。
        
  乄
 
  六
 
 
  棱
 
两后棱
 
 
在上臂之尺侧,自肩关节至肘关节排刺lO~
15针,分内外二行:   
内后棱——在屈侧;外后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
 
 
 
两侧棱
 
在上臂部前后两棱之中间,自肩关节至肘关
节排刺10~15针,分内外二行:
内侧棱——在屈侧;外侧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手六关
  在肩、肘、腕关节部作环刺一圈,痈疽取肘
  关节,痄腮取腕关节,其他局部病取患处关
 
  痹症,历节风,痈疽,
  痄腮
 
  肘弯
 
在肘弯部静脉,重刺放血
 
霍乱,干霍乱,疔疮,
急惊风
四缝
在次、中、无名小指、四指掌中节,重刺挤
出黄水
 
疳积,百日咳
 
手十甲
 
在手十指甲根部,亦可取指甲角。虚劳取手
拇指甲根或甲角,胁痛取无名指甲根,干霍
乱取食指甲根点刺或全刺
中暑,虚劳,哮喘,胁
痛,干霍乱,腹痛,遗
尿,齿痛,眼红肿,喉
痛,小儿夜啼,疳积
手十尖
在手十指之尖端,重刺出血
伤暑,中风,干霍乱,
急惊风
 
 
足
 
两前棱
自股关节至踝关节,挟膝盖两棱线,纵列行
刺15-20针。在内侧的称内前棱,在外侧的
称外前棱。视病情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呕吐,腹痛,小
儿瘫痪
 
六
 
棱
两后棱
 
 
自股关节至踝关节,过膝弯中点为外后棱,
在外后棱与内侧棱间为内后棱,纵列两行,
行刺15~20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尿闭,小儿瘫
痪
 
 
 
两侧棱
过屈膝两侧纹,自股关节至踝关节纵列行刺
15-20针。在内侧的称内侧棱,在外侧的称
外侧棱。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胁痛,疝气,遗
尿,耳痛,痛经
足六关
两上肢股、膝、踝关节共6处,膝踝关节作
环刺,股关节作半环形针刺
痹症,腰痛,历节风,
小儿瘫痪
膝弯
在膝腘部静脉上,重刺放血
中暑,霍乱,干霍乱,
疔疮
足十甲
 
在足十指爪甲根部,亦可取爪甲角处,点刺
或全刺
中暑,伤暑,干霍乱,
疝气,尿闭,耳痛,慢
惊风
足十尖
在足十趾尖端,重刺出血
中风
 
 
        陶针刺激部位见表1—1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发旋
 
 
 
 
在头顶部头发旋窝之中心。若发旋不明者,可取百会穴代替;若有双旋者,可以在两发旋上分别施治。各种刺激法如下:
点刺——在发旋处单刺1针
丛刺——取发旋刺一针,前、后、左、右各1针,如梅花形,共5针
散刺——以发旋为中心,如星形向四周散刺
集中刺——由发旋周围一横指处向中心集
中针刺
扩散刺——由发旋处向四周2~3横指部扩
散针刺
 
 
 
 
 
伤暑,中风,干霍乱,
小儿夜啼,急惊风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前额行
  以前发迹与眉堂的中点(即1.5分处)为基
  点,在前额横列排刺5~7针
 
  感冒,痛经
  额角棱 
  由眉角至发角纵列于侧额部,行刺5针
  眼红痛
  眉心
在两眉头之中央,点刺1针
感冒,中暑,中风,眼
红痛,急慢惊风
眉方
在眉上,取眉头、眉腰、眉尾进行点刺
眼红痛
太阳
在眉棱角后侧至曲隅部横列排刺3~5针
感冒,中暑,眼红痛,
痛经
鼻端
在鼻端准头之正中,点刺1针
小儿急慢惊风
翼根
在鼻翼根与面部相接处,左右各点刺1针
小儿慢惊风
 
两唇
 
唇即承浆穴,点刺l针 或排刺3-5针;下
中暑,伤暑,中风,急
惊风
  口角
  在两口吻角处,各点刺1针
  小儿惊风,颜面抽
  搐,口眼歪斜
  耳周
  环绕耳廓周围成一封闭曲线,环刺10针
  胁痛,泄泻,耳痛,痄
  腮
  颌线
  在颊部,沿上下颌骨排刺5针
  齿痛,痄腮
  颈侧
  在喉部喉结两侧行刺5~7针
  哮喘,喉痛
  脐行
 
 
  即胸腹正中线。由胸骨切迹起至耻骨上际行
  刺20针;视病情需要可全刺或分段选刺
 
  泄泻,霍乱,疝气,痛
  经,腹痛(取腹部刺
  激点),呕吐(取胸部
  刺激点)
  夹脐行
  在脐行和乳行之间。针刺数与分段选刺原则
  均同脐行
  泄泻,腹痛,小儿夜
  啼,慢惊风
  乳行
  通过乳头的纵线。针刺数与分段选刺原则均
  同脐行
 
  呕吐
  脐环
  距脐孔2~3横指处,环刺成一封闭曲线
  霍乱
  谷线
  以胸骨剑突之尖端和脐孔之中点为基点,横
  列排刺7~9针
 
  呕吐,腹痛
  水线  交
  以脐孔和耻骨上缘之中点为基点,横列排刺
  7~9针
 
  尿闭
  胁行
  在侧胸部。自腋窝过第11肋端下至与脐孔
  相平处,纵列行刺10针
 
  胁痛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腹沟行
  在腹股沟处,排刺5针
  疝气,尿闭
 
 
  主脊行
 
 
 
 
  自第1颈椎下至尾椎、纵列行刺29针,每椎1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刺(每一刺激
点均在棘突下)
 
  感冒,中暑,伤暑,中
  风,虚劳,哮喘,痹
  症,腰痛,历节风,干
  霍乱,齿痛,眼红肿,
  疔疮,痈疽,痄腮,小
  儿夜啼,急、慢惊风,
  小儿瘫痪
 
  项棱
 
  颈椎两侧纵列各一行,刺7针
  感冒,哮喘,齿痛,眼
  红痛,喉痛,痄腮,小
  儿夜啼,百日咳
 
 
 
 
  夹脊行
 
 
 
 
 
  自胸椎至骶椎两侧各一行,当脊椎横突之外
方,纵列行刺22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
刺
  感冒,中暑,伤暑,中
  风,虚劳,痹症,腰
  痛,胁痛,历节风,泄
  泻,呕吐,霍乱,腹
  痛,疝气,尿闭,遗
  尿,齿痛,耳痛,喉
  痛,痛经,小儿夜啼,
  百日咳,慢惊风,小
  儿瘫痪
  远脊行
 
  自胸椎至骶椎约二横指处,纵列行刺22针,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刺
  中暑,伤暑,中风,痹
  症,腰痛,历节风,小
  儿瘫痪
  肩棱
  自颈部和肩部连界处肩端排刺5~7针
  喉痛,痈疽,小儿瘫
  痪
 
 
 
  肩胛环
 
 
 
  以膏肓穴为核心,包括两肩胛骨在内,作一
  椭圆形,刺激法如下:
  散刺——以膏肓穴(肩胛核心)为中心作星
  形刺
  集中刺——自距一横指处向膏肓穴集中刺
  扩散刺——自膏肓穴向周围2~3横指处扩
  散刺
  刺环——沿椭圆线进行针刺
 
 
 
  感冒,虚劳,哮喘,百
  日咳,小儿瘫痪
 
 
  骶鞍
  在骶骨部作一马鞍形环状曲线,可从尾骨端
  向上作散刺或作集中刺或扩散刺
 
 
 
 
  手
 
两前棱
 
在上臂之桡侧,自肩关节至肘关节排刺10~
15针,分内外二行:
内前棱——在屈侧;外前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泄泻,齿痛,百
日咳,小儿瘫痪
 
  六
 
 
  棱
 
两后棱
 
 
在上臂之尺侧,自肩关节至肘关节排刺lO~
15针,分内外二行:   
内后棱——在屈侧;外后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
 
 
 
两侧棱
 
在上臂部前后两棱之中间,自肩关节至肘关
节排刺10~15针,分内外二行:
内侧棱——在屈侧;外侧棱——在伸侧
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
  名称
    部位和刺法
    主    治
 
  手六关
  在肩、肘、腕关节部作环刺一圈,痈疽取肘
  关节,痄腮取腕关节,其他局部病取患处关
 
  痹症,历节风,痈疽,
  痄腮
 
  肘弯
 
在肘弯部静脉,重刺放血
 
霍乱,干霍乱,疔疮,
急惊风
四缝
在次、中、无名小指、四指掌中节,重刺挤
出黄水
 
疳积,百日咳
 
手十甲
 
在手十指甲根部,亦可取指甲角。虚劳取手
拇指甲根或甲角,胁痛取无名指甲根,干霍
乱取食指甲根点刺或全刺
中暑,虚劳,哮喘,胁
痛,干霍乱,腹痛,遗
尿,齿痛,眼红肿,喉
痛,小儿夜啼,疳积
手十尖
在手十指之尖端,重刺出血
伤暑,中风,干霍乱,
急惊风
 
 
足
 
两前棱
自股关节至踝关节,挟膝盖两棱线,纵列行
刺15-20针。在内侧的称内前棱,在外侧的
称外前棱。视病情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呕吐,腹痛,小
儿瘫痪
 
六
 
棱
两后棱
 
 
自股关节至踝关节,过膝弯中点为外后棱,
在外后棱与内侧棱间为内后棱,纵列两行,
行刺15~20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尿闭,小儿瘫
痪
 
 
 
两侧棱
过屈膝两侧纹,自股关节至踝关节纵列行刺
15-20针。在内侧的称内侧棱,在外侧的称
外侧棱。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痹症,胁痛,疝气,遗
尿,耳痛,痛经
足六关
两上肢股、膝、踝关节共6处,膝踝关节作
环刺,股关节作半环形针刺
痹症,腰痛,历节风,
小儿瘫痪
膝弯
在膝腘部静脉上,重刺放血
中暑,霍乱,干霍乱,
疔疮
足十甲
 
在足十指爪甲根部,亦可取爪甲角处,点刺
或全刺
中暑,伤暑,干霍乱,
疝气,尿闭,耳痛,慢
惊风
足十尖
在足十趾尖端,重刺出血
中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