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

中醫..平胃散 vs 西藥..Nitroglycerin

中成药“平胃散” vs. 西药“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出自于宋朝陈师文笔下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集了当时的医家及民间常用的有效方剂,共有十卷,是当时广为应用的中药配方手册。该书中所列的中药配方之一“平胃散”,是属于今日中医方剂学内祛湿剂门下、化湿和胃类的经典中药方剂之一,它由茅苍术、姜厚朴、广陈皮、炒甘草、鲜生姜、干大枣等六味中药组成。“平胃散”曾是中医临床治疗“湿滞脾胃证”的首选药方,也曾被西医们广泛地应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临床治疗。然而,由于如今西医药已占据了医药市场“话语权”的缘故,致使“平胃散”在如今的医药商店内已“近乎绝迹”。“硝酸甘油”则是今日人们“耳熟能详”的、治疗急性心绞痛的胸闷、胸痛或憋气等症状所常用的一种急救西药。应该说,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与上述中成药 - 平胃散的作用相去甚远,二者实属风马牛不相及之事。难道平胃散也能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吗?答案是:对,平胃散也可快速消除心绞痛!11月的风城,秋意甚浓,路边的枫叶也早已显现出了各自不同的色彩。而每日早晚的气温,则已是颇带寒意了。2007年11月2日晚上7时左右,刚在市内某家意大利餐馆进食完美味至极的意大利加厚馅饼、并跨出该家餐馆大门的W先生,突然感到一阵胸闷不适、憋气及无法控制的干咳(即反复咳嗽却没有痰咳出来)。其后,在驾车返家的一路上,他的胸闷、憋气与干咳症状持续未解,并逐渐发展至胸前区与胸骨后有闷痛感。而坐在车内前排车座上、对医学知识略知一二的W太太,一路上通过不时地为她先生号脉,也发现W先生有着较频繁的早搏。甫抵家中,W太太即给我来电,请求我尽快赶往办公室,以便能迅速“救W先生一命”。毋庸置疑的是:突然发作的胸痛,是心绞痛十分重要的危险信号。而心绞痛发作的时候,患者常常感到胸部有压迫性、紧缩性、阻塞性或窒息性的感觉、并非是真正的疼痛感。所以一听说是“心绞痛”,我在电话中首先建议对方立刻去电“911”,以便要求救护车送患者本人速去医院急诊求治。不料,W太太却告知:他们不愿去医院。理由是今春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形,当时去医院后,等了很长的时间,结果急诊医生给了两粒硝酸甘油片就将他们打发回家了。所以这次就不想再去医院了,以免受罪。我一听,劝解无效,也就不得不“恭敬不如从命”了!在仔细了解了W先生当晚进食的详情(先后进食油炸的西葫芦、富含意大利奶酪的加厚馅饼以及饮下两大杯的加冰可乐)后,结合他当时的白腻舌苔,我即刻断定意大利馅饼之油腻与加冰饮料之寒凉相结合,致使W先生体内大部份血液涌向了消化系统而导致对其心脏本身及呼吸系统的供血“相对不足”,同时饮料的寒凉之性使得患者胸腔及胃部的血管收缩(“寒性收引”)、血管管腔缩小,从而使得对心脏及呼吸系统的供血“更为不足”,因而表现为持续性的胸闷、胸痛、早搏、憋气与干咳。其次,从中医五行理论的生克关系来看,人体脾胃消化系统(五行中属“土”)介于心血管系统(五行中属“火”)和呼吸系统之间(五行中属“金”),处于二者的中枢地位。一旦脾胃功能失调,则“上”可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而出现胸闷、胸痛与早搏,“下”可通过扰乱呼吸系统的功能而导致憋气与干咳。所以虽然面对的是心脏病(“火”)与呼吸系统(“金”)病变的临床表现,但治疗的着眼点却应放在脾胃消化系统(“土”)上。即应通过使用具有温阳燥湿健脾功效的中成药,来去除消化系统内也已生成的“寒湿”(即“湿滞脾胃证”),从而使得已过度收缩的心脏血管 - 冠状动脉及呼吸系统内的血管再度扩张、血管管腔变大、血流量增加,以彻底纠正心脏本身及呼吸系统业已存在的“供血不足”的状态,从而使心绞痛得以迅速消除。有鉴于此,我随即从诊所的小药房内取出16粒“平胃散”药丸,要求W先生即刻用温开水送服,然后躺在病床上休息片刻。服药后大约20分钟,W先生自觉原先的胸闷、胸痛、憋气、干咳等症状已全部消失。我立即再为W先生听诊与号脉,发现他的早搏也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此时,我又给了他16粒“平胃散”药丸、并嘱咐他六小时后必须将那16粒药丸再次以温开水一并送服后,才准许他离开我的办公室,并返家休息。翌日中午时分,W先生再次给我来电,告知:“昨晚回家后,一夜睡得很安稳,胸闷、胸痛、憋气及干咳等症状均未再发作过”。众所周知,不明原因的急性胸闷与憋气或急性胸前区疼痛或急性胸骨后疼痛,都可以是临床上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典型症状。而硝酸甘油片则是此类患者在临床上最常接受的急救治疗药物之一。然而,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患者们有时又会常常抱怨硝酸甘油片的治疗效果欠佳。而通过应用中医理论予以“辨证”,可以发现引发这些症状(不明原因的急性胸闷与憋气或急性胸前区疼痛或急性胸骨后疼痛)的根本原因(“中焦寒湿滞留”),然后通过使用正确的中成药来迅速去除这些根本原因、使得上述各个症状自然而然地消除、从而达到“论治”的目的。对本例患者的成功治疗,就是明证之一.......

没有评论: